血吸虫病防控科普 安徽疾控 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长期困扰着疫区民众,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瘟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将其误认为是“吸血虫病”,仅一字之差,却反映出大众对这种疾病存在着误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瘟神”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血吸虫病的真相。 瘟神”的主要危害是吸血吗?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血管内引发的疾病。很多人基于字面意思,认为血吸虫的主要危害就是吸血。确实,血吸虫以红细胞为主要食物,动物实验显示1条雌虫每小时能吞噬33万个红细胞,成虫吸血仅是导致患者贫血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血吸虫真正的“致命一击”,是雌虫产出的虫卵。1条雌虫1天可产出3500个虫卵!这些虫卵大部分会沉积在肝脏和肠壁,在组织内诱发虫卵肉芽肿,进而引发肝脾肿大、肠腔溃疡,严重时患者甚至出现肝脏纤维化、门脉高压、腹水等症状。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这也是民间将血吸虫病称为“大肚子病”的原因。由此可见,血吸虫的危害远不止吸血,虫卵沉积在肠壁、肝脏等组织引发的病理反应,才是对患者健康的最大威胁。 “瘟神”能治愈吗? 在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部分居民连年检出血清抗体阳性,这让一些人认为血吸虫病无法治愈,甚至质疑抗虫药物的效果。 居民连年检查呈阳性,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治疗后再次接触疫水,重新感染了血吸虫;二是治疗后即使没有再次接触疫水,但由于抗体消失较慢,检查时血清抗体仍可能呈阳性。理论上,如果抗体滴度较前一年明显下降,可不进行抗虫治疗;若抗体升高或维持较高水平,则有可能未治愈或再次感染,此时再次进行抗虫治疗就很有必要。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抗虫药物——吡喹酮,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抗虫药。一次口服治疗,治愈率超过90%。对于因长期反复感染已形成严重肝脏纤维化、腹水、结肠增殖等晚期血吸虫病症状和特征的患者而言,要实现完全治愈确实较为困难。但总体而言,只要坚持早期规范治疗,血吸虫病是一种可治愈的寄生虫病。 “瘟神”能彻底消灭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区分“消灭”与“消除”的概念。 疾病消灭(Disease Eradication)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根除某种疾病的病原体,使其不再存在于自然界或人类群体中,且无需继续采取干预措施。 疾病消除(Disease Elimin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国家或地区)内,通过干预措施将某种疾病的发病率降至零或极低水平,且不再有本地传播,但仍需持续采取措施防止疾病重新出现。 一般认为,血吸虫病是可以消除的,但难以消灭。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40多种哺乳动物可成为血吸虫的传染源,野生动物传染源极难控制。此外,钉螺作为血吸虫病唯.一的中间宿主,分布广泛、繁殖率强,要想消灭其种群几乎不可能。只要有钉螺存在,一旦有野生动物传染源输入,血吸虫病在自然界就能不断传播。 我国计划到2028年力争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消除标准。但消除后,我们仍需采取监测和巩固措施,防止疫情反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续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送走“瘟神”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