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宁国

宁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新浪微博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搞定

!wechat_logintip!

查看: 24245|回复: 23

游宁国,看非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合肥
游一座城市 拾一段岁月守一方文化 继一份传承
于宁国的千年历史中寻找这座山城的记忆一起来遇见非遗感受薪火相传的美
蚌壳舞,又称蚌壳、蚌壳精、蚌舞、蚌壳灯、戏蚌壳,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灯舞,广泛流传于汉族地区。民国以前就在宁国广为流传,至今仍传唱于宁国市东部山区一带,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蚌壳舞旋律流畅、节奏欢快、姿态优美,动作滑稽,让人回味无穷。是农民在喜获丰收之余和春节元宵之际,进行庆祝欢乐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充分表现了宁国人民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观情怀,因而它也深受宁国人民的钟爱,代代相传,代代演练,不断推陈出新。
文金莲,蚌壳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从小就喜爱民间舞蹈,受家庭的熏陶,让她对蚌壳舞情有独钟,她十分注重蚌壳舞的传承与创新,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传统戏曲的表演元素,大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观赏力和表现力。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表演,曾多次带队参加文艺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喜爱。
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蚌壳舞,宁国蚌壳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不仅有情节,而且表演动作各异,非常风趣壮观。且所用的艺术道具和化妆等比较特殊,尤其是蚌壳和鹭鸶,高大雄伟,色泽艳丽,不论表演和行进,十分醒目,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在充分吸收了戏剧化表演的基础上,宁国蚌壳舞还进行了一定的改良。由具备一定表演基础功的三人饰演蚌壳精、渔翁、鹭鸶,另有三至四人负责锣普鼓点打击伴奏。主要故事情节为渔翁出门打渔,在水中发现一只大蚌壳,随后用渔网去捕捉。头几网只收获一些鱼,未能捕捉到蚌壳。但蚌壳却夹住了渔翁的头和屁股。
这时却引来了水中探食的鹭鸶,并乘机叼啄鱼篓中的鱼。经过一番搏斗,最终渔翁还是网住了蚌壳,抓住了鹭鸶。整个舞蹈过程,欣赏性、趣味性比较强,给人一种欢快、热闹的感受。风趣生动的表演和乐观明朗的情绪,也透露出淳朴的生活气息。正因如此,蚌壳舞的舞台十分广泛,无论是田间地头、房前房后,还是休闲广场都可以用来表演。且表演时间可长可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蚌壳舞作为传承了百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中,蚌壳舞离我们的生活已渐行渐远,但我们相信在更多人的参与、关注和支持下,让这份浓浓的乡愁在新时代能得以延续和创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游宁国,看非遗 - 宁国论坛 - t011b0a037b92aaffdd.jpg
采茶舞,“采茶舞”是老百姓在劳动之余,以载歌载舞的说唱形式来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早在清朝末年从安徽潜山传入宁国,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不断的创新、加工和演变,形成了颇具宁国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陈龙,宁国民歌非遗项目传承人,是安徽省首批“村级文化带头人”,父亲陈开明,也是“采茶舞”的传唱人,曾拜师于朱再轩老艺人。受前辈的熏陶,陈龙一直对“采茶舞”表演情有独钟,花费大量时间搜集整理了近百首民歌小调,他将这些民歌小调融入到“采茶舞”表演当中,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采茶舞”表演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常以锣鼓(四大件)和二胡、笛子、唢呐等乐器为伴奏,诙谐的民歌小调配上欢快的采茶舞蹈,即情即景,出口成歌,随编随唱,对答如流,让老百姓感受到在田间地头劳动带来的愉悦心情,其特点就是随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人人可以参与表演。
一曲采茶舞,唱出百年岁月。老一辈口口相传的采茶舞,耳熟能详。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似乎被渐渐遗忘。传承这门艺术,已迫在眉睫。我们相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采茶舞在新的时代历久弥新,散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陈龙:采茶舞如今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大部分了,可现在会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能丢失,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承这门艺术,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到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的孩儿急白头”。
游宁国,看非遗 - 宁国论坛 - w700d1q75cms.jpg
清明粑粑如果说有一种美食可以让春天醒来,当非仙霞的清明粑粑莫属!正可谓“江南青团看宁国,宁国青团看仙霞”。
罗美兰,清明粑粑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她做出来的清明粑粑外形美观,可口香甜。从采摘清洗到米蒿搭配,从手工揉搓到馅料调和,从包法技巧到火候把握,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
首先,将采摘来的鲜嫩青蒿用水清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小苏打煮烂再次洗净,洗至清水为止。其次将糯、籼米粉按照4:6比例配置倒入焯水后的青蒿搅拌均匀,放入碓窝里反复槌打至粘稠,用手反复揉搓,让青汁与粉团充分融合,形成鲜绿色的粉团。
这样的粉团在软糯之余,有一股完全不同于机器流水线的筋道和嚼劲。最后将粉团制成圆块,便可以准备馅料。好吃的清明粑粑注重“内外兼修”,馅料取材最为关键。通常由青笋、腌菜、腊肉、蒜苗、生姜、辣椒、豆腐干等原料配制而成。
刚冒头的鲜嫩竹笋配上晾晒风干的腊肉,炒制后既有鲜笋的爽脆,又有腊肉的醇香,一口咬出两种口感,是味蕾的双重享受。豆沙馅的粑粑同样受人青睐。将小红豆提前一夜用凉水浸泡,将泡好的小红豆放进高压锅里,大火煮至上气后转中火高压30分钟取出,碾碎拌入白糖,其口感细腻,甜甜糯糯。
将调好的馅料包入面皮内,将面皮对折合上后慢慢捏成扇形褶皱,垫上粽叶后,整齐地放入蒸笼内,隔水大火蒸810分钟后出锅。揭开蒸笼的那一刻,热腾腾的清明粑粑清香扑鼻,直入心脾。
“一口青蒿粑,连起爸和妈”。小小的清明粑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浓浓的乡愁和家的温馨。
游宁国,看非遗 - 宁国论坛 - 8d88d245eac54c90a156351ec3fd0685~noop.jpg
畲乡红曲酒宁国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民族乡,也是南宋宰相吴潜的故里。在这里,有一种畲乡人自己酿造的红曲酒,享誉在外,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畲民善饮,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红曲酒。畲民好客,以酒待客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云梯畲族红曲酒,色泽鲜红、酒味甘醇、营养丰富,除日常饮用外,在医疗方面还具有一定的辅助疗疾的作用,适宜男女老少各类人群饮用。2017年,畲族红曲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五批非遗项目。
蓝桂花,红曲酒酿造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从小就跟父辈学习用传统手工艺酿造红曲酒,让她在宁国周边一带很有名气。云梯畲族乡境内在她的带领下,大多数畲民都酿造红曲酒,销量逐年递增。如今,云梯红曲酒已成为云梯畲族乡的一张靓丽名片,给畲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红曲酒的制作十分讲究,沿袭千年的传统手工制作。酿酒前准备好糯米、山泉水、红曲等,看似简单的材料却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
将收割好的糯米细细碾碎,用山泉水充分浸泡并沥干,沥干的糯米放入饭甑蒸熟,火势不应太大,但要保证糯米能完全熟透,才能制作出优质的红曲酒。
等糯米蒸成糯米饭后,再放于地板铺开散热,蒸熟后的糯米必须放凉,热的糯米会导致红曲酒变质,因此,散热步骤十分关键。
散热三四个小时后才算正式进入酿酒工作。将糯米、泉水、红曲按比例放入酒缸中并搅拌均匀,盖上盖子等待红曲发酵。每隔几天搅动酒饭。大约半个月后,酒缸上漂浮的米粬沉淀完毕后,红曲酒就酿成了。
畲族的魅力不仅在于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在于它坚持不懈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畲乡的红曲酒已走出深山,走进商场,走进百姓的餐桌。我们相信,沿袭千年的红曲酒酿造技艺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甜甜的红曲酒会让畲乡更加醉美!
游宁国,看非遗 - 宁国论坛 - 0343fdc7db6845e3adc086d09397daf8~noop.jpg
真也天境艺术养生度假区自然山水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度假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沪皖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方面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游宁国,看非遗 - 宁国论坛 - 微信图片_202406041353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阜阳
老同学厉害!成了真正的文人墨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宿州
从楼主的文章中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宣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宣城
楼主好像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宝山区
宣传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宿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ang mpage_weibo:header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政策

宁国论坛客服微信号:ngbbs666 (悬停可扫码添加)
| 引擎地图|网站地图|小黑屋|宁国论坛 ( 皖B2-20130049 皖ICP备06003517号-1 咨询:13905639735 )
营业执照&经营证照 | 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0563-4237199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渠道:139 5657 0300 渠道二:186 0563 0168
邮箱:369854012#qq.com(#替换为@)

34188102000001

GMT+8, 2025-5-1 00:41 , Processed in 0.05105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版权:宁国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