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宣石、宣石的产地及品种 一、宣石和宣石的产地。 宣石,原名“宣州雪石”,又称“宣城石”、“宣州石”,主要产于今安徽省南部宁国市,宣城市宣州区亦有少量出产。因宁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归属宣州管辖,故名“宣石”。 《宁国县志》载:“宣石,是黄褐色的沙积石、石灰石等经大自然年长日久的风雨剥蚀后形成的一种山石。” 宣石质地细致坚硬、性脆,硬度约摩氏6~7;颜色有白、黄、灰、黑等,以色白如玉为主,稍带锈黄色;多呈结晶状,稍有光泽,表面棱角非常明显,有沟纹,石纹细致多变;体态古朴,以山形见长。 宣石在地质学上称石英岩,内含大量白色显晶质石英,石头表面像是蒙着一层薄薄的残雪。 石英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属于变质岩,是石英砂岩和硅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石英岩的原岩材料较为丰富,单矿物的石英砂岩,含泥质、钙质石英砂岩,胶体沉积的硅质岩以及深海的放射虫硅质岩都是能够形成石英岩的。 明·计成《园冶·选石》记载:“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於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 宣石经年把玩,退去“火气”后,白而糯,有如玉一般的品质,正如元代黄庚描写雪景诗所云:“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由于出产宣石的范围较窄,古时又大量用其营造园林,地表存留已所剩无几。太平天国以后,宁国本土居民寥寥,外地迁入的百姓对宣石不甚了解,所以,近代有关《石谱》一类的书籍对宣石缺乏记载。 二、运用现代赏石理论,通过对“形、色、质、纹”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对宣石的内在品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形 宣石以山形见长,尤其以表现冬景雪山景致取胜,宏伟挺拔,气势磅礴。 清·李渔理论著作《闲情偶寄》有“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其“峰峦”二字直把宣石作为象形山石的主要特征,简明扼要而又极其生动形象的点化出来。宣石的山形特征也可以从经典宣石的命名中一窥全豹,如“苍山雪霁”、“千里太行”、“北极冰川”、“巍巍昆仑”。 比如宣石中的 “灯草宣”,因其束状分布的赭褐色灯草,垂直附着于石英上,状如悬崖峭壁。白而糯的石英如雪压高山,气冲霄汉,撼人心魄。虽默然无声,却似有天籁之音回旋,令人望峰止息,窥谷留连。 宣石石形稳定,峰、峦、岗、丘、壑、崖,远山、近景、高崖、积雪等要素具备,全景开阔,层次分明,细节生动。出神的气韵,其它山形石不可望其项背,无有出其右者。 质 宣石直接来源于地质运动,而不是地质演变。河水冲刷、搬运、风雨侵蚀、日晒等外力的物理作用,不易改变其基本性状。其石质细致坚硬、性脆,地质学上称石英岩,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硬度高,吸水较差。 宣石因其质地特点,使其无法雕饰,完全自然天成。 色 宣石古称“宣州雪石”,由此可见白是其主要的颜色特征。 宣石颜色主要有两种,一种糯白,一种乳白。糯白色石质呈一定的玉化度,色泽老道,似退出了火气。乳白色石质略显微黄,高贵典雅而圣洁。 由于白色石英独特的晶体结构,其颜色洁白与雪花相近,山石迎光发亮,具有冰雪的质感,洁白耀眼。背光则皑皑露白,貌如积雪覆于石上,疑似太古凝雪,沧桑厚重。 纹 宣石中的水墨宣,既有宣石以山形见长的基本特征,又有图案石的纹理。水墨宣石由白色石英间夹多层次碳酸钙质的黑色石灰岩,形成颜色富于变化的纹理,黑白分明,深浅过渡有序,线条灵动,极富神韵,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写意效果,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韵味。 三、宣石的品种。 宣石按其性状,可分为以下几种: 灯草宣:形似灯草成细条状,密集丛生,色赭黄,多与白宣相依,善以表现雪山中之丛林、人物、亦可作山中奇峰。 米粒宣:其色黑白相间,形似米粒,常伴马牙、灯草宣并出,可作象形石观赏,其量甚少,鲜有所见。 马牙宣:形似马牙,与白宣、水墨宣共生,表面棱角非常明显,有沟纹,细致多变,表现山脊积雪尤为生动;也常以表现山中人物或树木等,作象形石观赏。 水墨宣:常杂在白宣中,黑白分明。浓淡有致,善以表现山水景致,有浓郁的国画韵味,可作象形石,也可作画面石观赏。 白宣:色似白雪,无杂质,以白而糯者为上乘,善以表现雪山冰川之景色。 墨宣:墨宣以黑色为主,其中间以白色经线。可作砚石,也可作象形石观赏。 彩宣:宣石中之奇品,因其色彩丰富,为世所罕见。 (墨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