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陶渊明、真也与桃花源的千古对话
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与陶渊明是两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苏轼曾高度评价陶渊明,认为其“真也”,即真实、不做作。这一评价,恰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呼应,成为理解他们思想与艺术的重要切入点。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心灵净土的象征。而苏轼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旷达,以及对陶渊明的深深敬仰,都展现了他的性格之“真”。 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不平,他因“乌台诗案”多次被贬谪,从岭南惠州到海南儋州,历经磨难。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他更深刻地理解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他在惠州建造的宅院,以及对陶渊明的109首和诗,都表明了他对陶渊明思想的深刻认同。这种认同,源自于他们共同的对真实、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此外,苏轼对东晋时期的葛洪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葛洪在惠州罗浮山行医、炼丹,他的隐逸生涯和道家思想,无疑也影响了苏轼对生活的理解。在惠州的“三贤祠”中,苏轼、陶渊明和葛洪三位文化巨匠的塑像并列而立,象征着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在惠州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 尽管葛洪最后在皖南宁国终老,但他的精神遗产却随着苏轼的崇敬和传承,流传千古。这也表明了文化传承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得以交融共生。 总的来说,苏轼与陶渊明、葛洪的关系,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传承与影响,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生理想的共鸣。他们的“真”,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对人性的尊重。这种“真”,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依然需要学习和追求的。 真也天境,皖南川藏线旁的“人间桃花源”。既是对陶渊明理想社会的现实再现,也是对苏轼旷达人生哲学的具象化表达。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份超越世俗纷扰的宁静与平和,可以体验到那份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里,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思考和学习苏轼、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们的“真”,或许正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一剂良药,帮助我们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困境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附:和陶读《山海经》 (宋) 苏轼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路过顶帖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74.png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74.png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74.png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会写,写得好 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kuse.p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