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千年宁国之一:皖南川藏线之真也天境(第七回) 第七回:惠州三贤祠与宁国真也 第六回说到葛洪,第五回在东一站酒店说的陶渊明、苏轼,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将他们三人的关系捋一下。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面又夹带了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陛下知道我愚昧不堪,不合时宜,难以和变法派共事,又考察我年老不爱生事,在地方管理普通百姓勉强及格。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讥讽新政,诽谤皇帝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 时任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的王安石给宋神宗写了一封信,信中最为关键处,是这样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这句话,点醒了宋神宗,才士是不能杀的,而且曹太后临终前还曾特意嘱咐宋神宗:“仁宗皇帝在世时,常以科举纳入苏轼、苏辙两兄弟颇感欣慰,以为‘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听说苏轼因几首诗作吃了官司,估计是被仇家恶意中伤所致,你可不能因为几句诗文就对他过于苛刻。” 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苏轼被宋神宗、宋哲宗一路贬到湖北黄州、岭南惠州、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在岭南惠州建造了一处宅院,准备终老于此。 元符三年(1100年),新皇帝宋徽宗召回苏轼,他抱病北上,最终病逝于江苏常州,按照他的遗嘱,葬在河南莲花山的箕形山坳里。 苏轼非常仰慕陶渊明,在惠州的两年里,作和陶诗109首,堪称史上一绝。同时,他对东晋时期在惠州罗浮山行医、炼丹的葛洪也十分崇拜。惠州苏轼宅院,后被改造为苏轼纪念馆,院内建了一座“三贤祠”,供奉了苏轼、陶渊明和葛洪三座塑像,让后人祭拜和瞻仰。 三贤祠的来源主要是苏轼的和陶读《山海经》诗: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所以说,葛洪虽然最后在皖南宁国终老,但他与苏轼和陶渊明却有着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