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和”:天至中和,地至平和,人至清和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06562249_468.webp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134936905_293.jpg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之后,太阳就会从北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阳气逐渐减弱。
所以,古人称之为夏至。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143582730_740.jpg
01
天至中和
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夏至之前,太阳高度角直线攀升,像是一条孤高向上的龙。
但是亢龙有悔。
龙不可能无限攀升,阳气也不可能无限升高。
凡事都有一个度。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再黑暗的夜里,也会透出光亮,再明亮的白昼,也会有夜幕降下。
得意的时候,戒骄戒躁,警惕突然到来的逆境。失意的时候,不必丧气,准备迎接人生的光亮。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世界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得意莫嚣张,失意莫沮丧。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266131713_882.jpg
02
地至平和
人法地,地法天。
天时发生变化,物候自然也随之响应,发生改变。
不再一味呈现盛阳之态,趋于平和。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古人认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属于阳,夏至之后,阳气不再攀升,阴气开始显现,所以象征着“阳”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这便是“鹿角解”。
夏至之后,蝉鸣的声音开始增加,蝉感受到阴气显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抓紧鸣叫求偶,来为自己繁衍后代。
背阴的湿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会开始萌芽,这便是“半夏生”。
少则补,过则缺,这才是阴阳轮转的道理。
无论如何变动,阴阳始终保持了一份动态平衡。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严寒会过去,酷暑也不会一直持续。
这样的自然法则,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明白了什么是循环往复,什么是生生不息。
《尚书》里讲,满招损,谦受益。凡事不走极端,尽量保持平和。
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就容易遭受祸患,所以“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36994997_170.jpg
03
人至清和
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之后,就是三伏。随着太阳能量的持续注入,地面温度依然会持续攀升。
人们会迎来最难熬的三伏天。
炎热首先影响的是人的食欲。
很多人会在夏季湿热的情况下,胃口欠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夏。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
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切勿吃过辣、过油腻的食物。适当补充瘦肉蛋白,水果维生素。少吃冰激凌等冷饮,防止寒气入侵。除了身体之外,炎热还会影响人的精神。
人会变得比往常更暴躁,更烦乱。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https://tp.ngbbs.cn/pic/20240621/1718967470878776_149.jpg
听听音乐、散散步,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法门。
夏至之后,三伏就要到来。
漫漫长夏,心清杂念,身清暑热,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路过顶帖点赞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路过顶帖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路过顶帖https://app.ngbbs.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页:
[1]